政协委员张国宝详解"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 (1)

资本研究网】  10-15 新华网 新华网

两会专题:

·2011全国两会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敢有胆略绘宏图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宝详解“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郑晓奕)与记者纵论能源话题一个半小时,张国宝似乎言犹未尽。这是66岁的张国宝委员自两个月前卸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后,在新华社多媒体演播室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适逢全国两会召开,他第一时间对这次提交代表委员审查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涉及的能源内容,作了详细解读。

着力调整能源结构,11.4%是约束性指标

从8.3%到11.4%再到15%,5年一跨越。张国宝说,未来10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使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仅为8.3%,提高至2015年的11.4%,再到2020年实现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15%。

“11.4%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是5年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表示。

过去5年,我国迅速崛起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供应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结构明显优化,新能源迅猛发展。

张国宝列举两组数据予以佐证: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到去年底超过9.5亿千瓦,“十一五”期间就扩建了4.45亿千瓦,几乎是过去55年装机容量的总和;其中,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5年新增投产装机9600万千瓦,接近我国水电百年里前95年的总和。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突出。”他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接近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多个百分点,而石油、天然气和核电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应努力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作为11.4%这个目标数字的参与制定者,张国宝认为这个约束性指标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途径是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同时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上:史丹:"十二五"期间能源领域要解决五大问题

下: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郑重声明:

关于的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电子城支行

    账    号:91200154800036009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17层

    邮政编码:100085

    客服电话:

        座机:+86-010-82811908
        手机:+86-13810686991
        传真:+86-010-82811908

    联 系 人:郑小姐

    QQ 客 服:网站客服A  网站客服B

    企业邮箱:capital@51cir.com

    合同下载:项目合同

公司介绍

        “中国资本研究”为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旗下"普慧投资研究中心"成果发布网站之一,是以产业研究、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IPO上市咨询、投融资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网站。

        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是由雁行中国(智基创投与北大、清华等高校联合成立的公益性组织)成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组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及数十位政府退休专家共同发起成立的专家级的创意研究与投资咨询机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公司倡导的核心理念,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公司的使命所在,打造国家级创意研究与投资咨询平台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公司资质

    我们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
         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服务范围:

    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投资、融资咨询;行业、专项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及咨询。

    涵盖行业:

    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水电、核电、核工业、火电、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医药、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化纤、钢铁、有色冶金、农业、林业、通信信息、广播电影电视、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港口河海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城市规划、综合经济。

赞助商连接

  • 广告招商:webmaster@51cir.com
电话:010-82811908 传真:010-82811908 手机:13810686991 E-mail:capital@51cir.com
www.51cir.com © 2009-2011 京ICP备案号10050052号
中国资本研究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