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维斗:新能源不宜追求规模 更不要抢第一

资本研究网】  10-15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随着各地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部分地区“电荒”提前到来,如何发展新能源再次引起关注。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倪维斗

 

 

新能源潜力大,但“远水难解近渴”

 

记者:随着新能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国内对发展新能源亦抱有极大的期待与热情。您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发展前景?

 

倪维斗:讨论新能源,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能源。目前,往往把非水可再生能源定义为新能源,但这只是新能源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也是新能源。

 

现在,大家对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很高。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极富潜力,但我认为,在短期内不能对新能源期望过高。根据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进行测试,到2020年,我国总耗能约达45亿吨标准煤,但是可再生能源(含水能)产量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部能耗的13%,靠单纯大力发展新能源,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方面我国能源紧缺,但另一方面对传统能源的浪费巨大。如果在传统能源的转化、储运、终端利用等每个环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节约大量能源。特别是终端节能,对前端节能有放大作用,据测算,终端节约1%,可节约前端的4%—5%。

 

以水泥厂、钢铁厂余热利用为例,2009年,水泥厂余热发电量与风电发电量基本相当。改进传统内燃机,也是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汽车油箱里的油,只有20%的能量驱动汽车,而真正驱动人的能量不到1%,为何?在能源转化利用各个环节逐级消耗掉了。

 

目前而言,最需要重点对待的是传统能源的改进和合理利用。如果忽视了这点,而盲目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会造成时间上的错位,舍近求远。

 

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即使能换来,也是低档技术

 

记者: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不算晚,但为何在核心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如何改变这种困境?

 

倪维斗:中国新能源产业,或者说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且国家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但我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诸多瓶颈,例如,我国太阳能产业里许多关键设备和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实际上又是在做高端产业的低端,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代工。

 

原因在哪?因为新能源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要有很深厚的制造基础、材料基础等等。而任何核心技术,市场是换不来的,即使换来的,也是低档技术。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风电业来说,为了能够快速赚钱,制造商基本都是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快速推出产品。如此一来,企业都不去做研究工作,等新技术、新设备出来,又只能继续引进。

 

我认识一家太阳能制造企业,几年前花22亿元购买当时比较先进的太阳能镀膜设备,如今技术更新升级了,按这个设备做,价格高,会亏本;不做又不行,因为已经落后了,最后只能继续引进,陷入重复引进的老路。

 

新兴产业发展非常快,技术含量非常高,国外又想把你压在下头,因此我们更需要核心技术。如果没有创造性往前走的理念,就只能延续过去走低端的老路。不要因为是新兴产业,我们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能够获得跨越式发展。如果质量不行、技术不行,高端产业不可能真正变得高端。

 

如何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不行,因为市场什么来钱快就怎么来。面临新一轮竞争,应考虑市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集中精力花大力气抓住新能源产业的几个关键点进行突破,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制造,重复低附加值代工的老路。

 

不宜集全国之力追求新能源规模,更不要抢什么世界第一

 

记者:目前国家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方式推广,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您有何建议?

 

倪维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初期是不盈利的,因此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但国家的钱要用得恰到好处,要算好经济账。在新技术发展路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宜采取集全国之力大发展的模式追求新能源规模,更不要抢什么世界第一,应讲求效益。

 

发展新能源需要全新思维,不是原料是可再生就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必须从可再生能源的全生命周期的效率、环境、经济及全产业链,全利益链进行认真分析。在全产业链方面,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可再生能源所使用原料的加工、运输、转换、能量输送以及建设转换场地、输送通道、人工等各种成本和能源消费。

 

可再生能源要大规模发展,还要作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一个产业,从上游来说,有哪些人受益,下游又有哪些人受益,只有真正让相关者受益,才可能推动产业发展,让人们真正接受它。如果产业链和利益链不理顺,能源产业发展会受到阻碍。以风电为例,风机制造商,在整个利益链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目前国家对风电的补贴都是给发电企业的,没有电网的份额,但接入风电需要配套设施,如备用电源、控制设备等,电网不分享利润,是否会积极参与?

 

因此,新能源发展,本是好事情,但既要算细账,又要算总账,抓住一些关键点。相关部门在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相关企业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也应更加理性、慎重。

 

 

(责任编辑:yxx)

上:BIVISION总经理丘创:独专一术,全球思维

下:罗军:日本灾后重建重在找回迷失的“自我” (1)

郑重声明:

关于的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电子城支行

    账    号:91200154800036009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17层

    邮政编码:100085

    客服电话:

        座机:+86-010-82811908
        手机:+86-13810686991
        传真:+86-010-82811908

    联 系 人:郑小姐

    QQ 客 服:网站客服A  网站客服B

    企业邮箱:capital@51cir.com

    合同下载:项目合同

公司介绍

        “中国资本研究”为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旗下"普慧投资研究中心"成果发布网站之一,是以产业研究、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IPO上市咨询、投融资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网站。

        北京上勤普慧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是由雁行中国(智基创投与北大、清华等高校联合成立的公益性组织)成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组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及数十位政府退休专家共同发起成立的专家级的创意研究与投资咨询机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公司倡导的核心理念,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公司的使命所在,打造国家级创意研究与投资咨询平台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公司资质

    我们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
         甲级工程咨询资质

    服务范围:

    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投资、融资咨询;行业、专项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及咨询。

    涵盖行业:

    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水电、核电、核工业、火电、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医药、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化纤、钢铁、有色冶金、农业、林业、通信信息、广播电影电视、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港口河海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城市规划、综合经济。

赞助商连接

  • 广告招商:webmaster@51cir.com
电话:010-82811908 传真:010-82811908 手机:13810686991 E-mail:capital@51cir.com
www.51cir.com © 2009-2011 京ICP备案号10050052号
中国资本研究  版权所有